试管过程中,你被反复抽血了么?

“今天又要抽血?这已经是这个月第8次了……”

做试管的姐妹,几乎都有过抱着胳膊躲抽血的时刻。看着化验单上密密麻麻的数值,难免会想:这一管管血到底查什么?就不能少抽几次吗?

其实每次扎针都有“使命”——试管全程的抽血,本质是医生的“导航仪”,每一项数值都在为卵子、胚胎和妈妈的安全“把关”。

这篇就把不同阶段抽血的意义讲透,试管不同阶段抽血的意义在哪里?

一、促排卵阶段:抽血是“指挥棒”,决定药怎么用

促排期是抽血最频繁的阶段(通常3-5天一次),核心是监测“激素水平”和“卵泡状态”,避免促排药用多或用少。

必查核心指标

1 雌激素(E2):反映卵泡质量和成熟度,数值随卵泡长大而升高,若突然下降可能提示卵泡萎缩

2  促黄体生成素(LH):预判排卵时间,防止卵泡提前“跑熟”,影响取卵效果

3  孕酮(P4):监测是否提前黄素化,数值过高可能导致内膜提前转化,不适合胚胎着床

4  抗缪勒氏管激素(AMH):评估卵巢储备功能,数值<1ng/ml属于偏低,提示卵泡数量少、质量可能欠佳,需提前干预

AMH检查到底是什么?手把手教你看懂AMH值! - 知乎

那么为什么要频繁查?

每个姐妹的卵巢对药物反应不同:有人对促排药敏感,雌激素涨太快,需及时减药防卵巢过度刺激;有人反应慢,数值偏低,要加药帮卵泡长大。就像给花浇水,得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抽血就是“测湿度”的工具

记住促排期抽血建议早上去,空腹更佳,数值更准确。抽完及时吃点高蛋白食物(鸡蛋、牛奶),避免头晕。

二、取卵前后:抽血是“安全网”,守护妈妈和卵子

取卵手术虽小,但风险防控不能松,抽血是提前排查隐患、术后监测恢复的关键。

取卵前1-2天:重点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若血小板过低或凝血异常,可能增加手术出血风险,医生会提前调整方案,必要时准备输血。同时复查雌激素和孕酮,确认卵泡“熟度刚好”,敲定取卵时间。


取卵后当天:复查“雌激素”和“电解质”。促排后雌激素过高可能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出现腹胀、腹水,电解质紊乱会影响身体代谢,及时发现就能通过输液、用药干预,避免病情加重。

三、移植前后:抽血是“试金石”,判断胚胎是否“安家”

移植阶段的抽血,每一次都牵动人心,因为它直接关联着胚胎是否成功着床。

1. 移植前:查“内膜环境”,给胚胎找好“温床”

移植前1-3天会查“孕酮”和“雌激素”,只有当雌激素达到“能支持内膜生长”的范围,孕酮稳定在“利于胚胎着床”的数值(通常>10ng/ml),内膜才会处于“接受状态”。

因此移植前后也需要给内膜加点营养,帮助增强内膜容受性,提升血流,从而让内膜稳稳地“吸附柱”住胚胎。

若数值不达标,医生会用黄体酮等药物调理,不会贸然移植,避免浪费优质胚胎

2. 移植后:查“HCG”,等宝宝的“信号”

这是最让人紧张的一次抽血——

移植后7-10天:首次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这是胚胎着床后胎盘分泌的“专属信号”,数值>5IU/L大概率是怀孕了,医生会根据数值判断胚胎活性。

移植后14天:复查HCG,看数值是否“翻倍”。正常怀孕时HCG会隔天翻倍,若翻倍好,说明胚胎在健康发育;若翻倍慢或下降,可能是胚胎发育不良,医生能及时调整保胎方案。

另外也推荐一些小技巧,让抽血没那么“难熬”


   每次抽血尽量选不同手臂,抽完用棉签按压5分钟(别揉),避免淤青;平时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增强血管弹性

  抽血前一晚别熬夜,避免油腻食物;若需要空腹,可提前准备好早餐,抽完立刻补充能量,减少低血糖不适。

  把每次的化验单按时间排序,尤其是AMH、雌激素等核心指标,能清晰看到数值变化趋势,和医生沟通时也更高效。


您可能感兴趣

13100631922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