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这6种内分泌疾病,即使怀上也容易流产!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极快,压力指数升高。越来越多年轻人被失眠、抑郁所困扰,身体情况和精神状态一样不稳定。在来门诊里就诊女性患者口中,内分泌失调尤其常见:月经乱了、皮肤变差了、脸上长痘了、胸闷气短没力气……都会说一句:我是不是内分泌失调?

据统计,在自然流产发生的病因中有8%-12%是由于内分泌因素造成的。内分泌水平是维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内分泌的异常确实可能导致反复妊娠丢失。

那么,“内分泌失调”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导致反复流产的呢?

内分泌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中台。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等多个腺体,以及分布在其他器官的内分泌组织和细胞。这些腺体每天热热闹闹地发消息(分泌各种激素)上传下达,跟其他系统一起保证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

内分泌失调就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台系统出现了功能异常或者病理改变,激素分泌得过多、过少或是不分泌了,引起了作用异常,进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疾病。

容易导致流产的六种内分泌疾病

一、黄体功能不足

众所周知,精子和卵子相遇后形成受精卵,在适当的时间以及良好的环境(容受性良好的子宫内膜)以及母体和胚胎组织之间的同步发育中,受精卵才能顺利在宫腔内着床。

而孕激素是排卵后黄体产生的类固醇激素,它在孕10周前参与孕早期妊娠的维持,孕10周后则主要由胎盘产生。有关研究表明,孕激素可以调节子宫内膜的容受性,通过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从而改善子宫内膜的血流和供氧,降低胚胎植入时子宫的收缩性。

如果黄体功能不足导致hCG降低,诱发的孕激素分泌减少,会诱发上述调节功能被终止,从而导致流产。

二、高泌乳素血症

催乳素(PRL)主要由垂体的催乳素细胞合成和分泌。高泌乳素水平会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脉冲分泌,干扰正常排卵。

同时,高浓度(>100ng/ml)的PRL会抑制孕激素的产生,进而导致黄体功能不足。

三、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激素对胎儿发育至关重要。

据有关研究表明,甲状腺疾病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升高会影响卵泡发生、精子发生、受精和胚胎形成,这表明病理状态的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孕和流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糖尿病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自然流产、早产、高血压疾病和手术分娩的风险显著增加。

如果糖尿病在围产期和早孕期控制不良,会导致致死性胚胎畸形,其根本原因是高水平的血糖会产生致畸效应。

五、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涉及胰腺、下丘脑/垂体、卵巢、肝脏和脂肪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异常。

不仅怀孕的时候难,PCOS女性怀孕后也容易出现自然流产,概率为40%。可能是因为PCOS患者潜在的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高同型半胱氨酸、高水平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药-1、高雄激素血症和不良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导致的反复妊娠丢失[1]。

六、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据统计,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不孕和流产的可能性是正常女性的2倍。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内膜受孕能力降低有关。

有人会疑惑:内异症是内膜乱跑导致的,跟内分泌有什么关系?其实内异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简单来说,孕激素可以抑制跑偏的内膜放肆生长以及产生炎性反应,而雌激素会加剧这个过程。

内异症患者存在孕激素抵抗现象,发生率约为9%,表现为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对孕酮或人工合成孕激素的反应低下或缺乏,因而对孕激素治疗不敏感。

开始备孕时,要做全面体检。如果确诊了内分泌失调相关病症,或是已经有过自然流产的经历,为了得到更好的妊娠结果,可以这样做:

1、临床干预

(1)药物治疗

通过临床上对内分泌激素的检验结果分析,用药物进行干预。比如:黄体功能不全患者,可以通过补充孕激素来调整;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可以用一线治疗药物(如多巴胺激动药)来调整……但是一定要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切记勿私自用药!

(2)手术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有利于生育和改善妊娠结局,除了药物治疗以外,通过手术切除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2、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

(1)调节情绪和饮食

保持愉快乐观心情,克服日常生活中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及时释放压力。食物应多样化,搭配合理,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与刺激性食品。

(2)适当运动

运动能明显提高妊娠率、活产率、生育力。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及个人偏好,合理选择运动方式,运动量和强度应当逐步递增。

①建议超重或肥胖、胖多囊的姑娘,每天累计达到60~9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7 次;

②建议瘦多囊的妹子隔天进行中等强度抗阻肌肉力量锻炼,每次10~20 min,同时减少静坐。

(3)作息规律

保持充足的睡眠。从儿童期至育龄期,睡眠时长不足带来的肥胖、胰岛素抵抗及血脂异常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PCOS发病的危险因素[7]。要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时长在7~8 h,提倡夜间22∶00~23∶00入睡,有利于肥胖的防治。

本文部分来自网络,如需联系删除。

您可能感兴趣

13100631922 扫描微信